Skip to content Skip to main navigation Skip to footer

如何撰寫中文科閱讀報告或SBA?

中文校本評核(SBA)要做一次文字報告、一次口頭匯報——你知,我知,單眼佬都知啦。(好的我知道已經冇人睇賭神)。不過,我發現的確不論任何年代,學校SBA的指引都等同沒有指引。即使你的起心肝想認真做,亦無從入手。

其實回歸校本評核的本質就是閱讀報告,而所謂閱讀報告,其實就是「閱讀一本書後的感受」,然後你會對我說——「多謝你話我知阿媽係女人」。但撫心自問,你的確知道什麼是「感受」嗎?就像你看完一套電影後,如果有朋友問你對這套戲的看法,你真的可以指出這套電影的背景、重點、引起的思考和個人反思嗎?還是你只可以說一句︰ok la?

「感受」是一個空泛的詞,所以許多時我們連閱讀報告要寫什麼都不知道。事實上閱讀報告(或任何電影報告/表演報告也好),是一場作者與自己的對話。不論你選的書是小說、散文、詩歌也好,作者肯定是想表達自己的某些觀點。作為讀者的我們,又是如何接收這些訊息呢?接收到這些訊息後,我們又有任何反應呢?這就是「感受」一詞所包括的意思。

當然,要真正可以準確分析作者意思、在自己腦海內進行有深度的思考、以清晰有條理的文字寫出自己的意見,全都不是易事。但如果把以上的思考過程羅列出來,我會列出以下數點︰

第一點︰研究這本書(以及書的作者)想說什麼

這本書想說什麼vs與作者想說什麼,可能是完全兩碼子的事。例如《紅樓夢》(如果你實在不知道什麼是《紅樓夢》的話,可以去看一看維基百科頁面)一般而言我們認為作者曹雪芹的寫作目的是反映其家族命運。然而,對於一個不認識曹雪芹的讀者而言,他可能認為《紅樓夢》是一個愛情故事,又或者是政治故事。

以上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文學詮釋觀念——羅蘭巴特的「作者已死」口號。也即是說,無論當初作者的創作目的和背景如何,文本脫離作者以後,文本的詮釋權便交到讀者手上,作者這個人對於讀者來說已經沒有任何意思。設一個例而言,假設你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在網上寫了一部小說,內容是關於這位老師穿越到異世界當學渣的故事,而你也透過故事中各種對老師的「虐」來發泄自己的不滿,也同批評這位老師平時對你的不合理行為。

假如你的讀者都是你的同學,他們當然知道你的寫作目的。然而,恰好這部小說被一些不認識你的網友看到了,由於他們不認識你,也不認識你這位老師;他們可能就單純覺得這本書是講述一個普通人學霸穿越的故事,甚至誤以為是勵志故事。

你氣憤的想反駁︰「不是啊,我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的啊!」但對於這些讀者而言,身為作者的你根本不重要。他們看了故事了,詮釋的權力就在他們身上。

世界上所有作品基本上都是這個狀態——作者無法控制誰人看到這本作品,也無辦法控制讀者如何看待作品。

做閱讀報告的其中第一點,便是嘗試理解作者想說什麼

第二點︰列出自己的思考問題及想法

閱讀報告是表現自己思維(你看文章時,想到了什麼?看到了什麼?感受到什麼?)的文字。所以,重點是表現自己的思維模式。例如︰

1.你在看文章之前,會否已經對主題有一定的看法?

2.你看文章的時候,有什麼特別重視的句子或地方?為什麼?(如︰涉及你個人生活的體會)

3.你看完文章後,會否對某些人生問題有新的答案?

4.你覺得作者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?

第三點︰按順序方式展示自己的觀點及思考流程

正如第一點所說,其實文章(或書籍)並不是閱讀報告的主體,你不應該按文章的次序來撰寫你的文章,相反你應該是按自己的思維模式,像是說服別人一樣,去解釋自己的觀點。

例如〈漸〉為例,你的結構可能是︰

引言︰提出自己的「時間流逝」的感受,說明一般人沒有真正感受過時間的流逝,而豐子愷的文章剛好提及這個問題。

第一段︰大致解釋豐子愷的論點,如時間是慢慢流逝,而大部份人都因為其慢,而忽略了不斷的變化。(因為你要當作看你閱讀報告的人,沒有看過這篇文章)

第二段︰說明自己的感受,可能是提出自己生活的個人例子,證明豐子愷的觀點是正確的。

第四點︰補充作者論點的不足/展開新討論

  1. 擴充/展開豐子愷的論點,即是指可以補充他沒有解釋的問題,例如歷史上誰才是「大人格」?可能是霍金之類的科學家。
  2. 如果沒有要補充的論點,可以嘗試就其中一個他提出的例子,展開更詳細的討論。例如他最後引用了一首歌,但沒有解釋。你可以嘗試解釋。

總結︰總結的形式有很多種,但總結而言都是重申自己的立場/提出呼籲(如珍惜時間)。想表達得更好,可以多用修辭,例如把握光陰可以寫作︰時間就像流水一樣,握不緊抓不住,我們只可以站在流水中,享受當下。

0 Comments

There are no comments yet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